编号 | 题目名称 |
---|---|
1 | 燃烧是可燃物与()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
2 | 在CB5907-86《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中将燃烧定义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现象。 |
3 | 燃烧应具备()、放热和发光三个特征。 |
4 |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 |
5 | 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和相互作用是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 |
6 | 可燃物质与() 共存,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 |
7 | 物质燃烧是()反应,而()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
8 | 根据燃烧的定义,()不是燃烧中的常见现象。 |
9 | 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氧。空气中氧的含量大约为()。 |
10 |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 |
11 | 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 |
12 | 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 |
13 | 不管何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才能引起燃烧反应。 |
14 | 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 |
15 | 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的()先兆。 |
16 |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表面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 |
17 | ()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
18 | 根据(),将能燃烧的液体分为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 |
19 | 根据闪点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大小,闪点越低的液体其火灾危险性就越()。 |
20 | 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 |
21 | 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乙类的液体,其闪点()。 |
22 | 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的液体,其闪点()。 |
23 |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 |
24 |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 |
25 | 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其()。 |
26 |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现象,称为()。 |
27 |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 |
28 | ()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
29 | 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称为()。 |
30 | ()爆炸不属于化学爆炸。 |
31 | 下列()的爆炸属于化学爆炸。 |
32 | 下列()的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
33 | ()是指可燃的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 |
34 | ()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
35 | ()是评定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
36 | 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7 | 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同,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四种。 |
38 | 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
39 | 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 |
40 | 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称为()。 |
41 | 阴燃是()的燃烧特点。 |
42 | 术材燃烧属于()。 |
43 | 石蜡的燃烧属于()。 |
44 | 焦炭的燃烧属于()。 |
45 | 天然高分子材料中的木材、棉、麻等物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中的热固塑料、合成橡胶、化学纤维等的燃烧,均属()。 |
46 | 成捆堆放的棉、麻、纸张及大量堆放的煤、杂草、湿木材等,受热后易发生()。 |
47 | ()可能发生阴燃。 |
48 | 焦炭以及铁、铜、钨的燃烧均属()。 |
49 | 棉、麻、煤等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发生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称为()。 |
50 | 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 |
51 | 液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
52 | ()的长时间燃烧可能会发生“沸溢”。 |
53 | 可燃气体从喷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称为()。 |
54 | 天然气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等均属于() 。 |
55 | 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不能再燃烧,称为()产物。 |
56 | 下列燃烧产物中,()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
57 | 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
58 | 合成高分子物质燃烧时不仅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而且还会分解出乙醛、氯化氢、()等有毒气体,给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 |
59 | 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高,火焰就越接近()。 |
60 | 火焰的颜色与可燃物的含氧量有关。当含氧量达到 ()%以上的可燃物质燃烧时,火焰几乎无光。 |
61 | 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的物质为()。 |
62 | 火焰的颜色与可燃物的含碳量也有关。当燃烧物的含碳量达到()以上,火焰显光且带有大量黑烟。 |
63 | 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大部分物质燃烧时火焰是橙红色的,但有些物质燃烧时火焰具有特殊的颜色,如()燃烧的火焰是蓝色的。 |
64 | 通过烟雾的()等特征,消防人员可以大致判断燃烧物质的种类、火灾阶段、火势蔓延方向等。 |
65 | 物体一端受热,通过物体的分子热运动,把热量从温度较高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的过程,叫作()。 |
66 | 热对流是热传播的重要方式,是影响()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
67 | 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作()。 |
68 | 热辐射在火灾处于()时,成为热传播的主要形式。 |
69 | 热辐射是以()形式传递热量的。 |
70 | 关于热辐射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71 | 下列关于热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
72 | 关于热对流与通风口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73 | 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还有三个途径即传导、对流和()。 |
74 | 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作()。 |
75 | 通风孔洞愈多,各个通风孔洞的面积愈大、愈高,则热对流的速度()。 |
76 | 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过程。 |
77 | 利用破坏燃烧爆炸的基础的原理,用阻燃剂对可燃材料进行阻燃处理,以提高耐火极限,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
78 | 利用破坏助燃条件的原理,密闭有可燃介质的容器、设备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
79 | 利用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的原理,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
80 | 搬离可燃物的灭火方法是()。 |
81 | 如采用冷却灭火,对于木材燃烧必须将其冷却到()之下时,燃烧才会中止。 |
82 | 通过降低火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灭火方式称为()灭火。 |
83 | 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以下。 |
84 | 用直流水喷射着火物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
85 | 窒息法灭火其主要原理是()。 |
86 | 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
87 | 利用使着火物与火源隔离的原理,用难燃或不燃物体遮盖受火势威胁的可燃物质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
88 | 利用中断燃烧链反应的原理,往着火物上直接喷射气体、干粉等灭火剂,覆盖火焰,中断燃烧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
编号 | 题目名称 |
---|---|
1 |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和(或)发烟现象。 |
2 | 在CB5907-86《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中将燃烧定义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现象。 |
3 |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
4 | 一定的可燃物浓度、()和相互作用是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 |
5 | 根据燃烧的定义,()不是燃烧中的常见现象。 |
6 | 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氧。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空气中正常含氧的是()。 |
7 | ()爆炸属于化学爆炸。 |
8 | 下列()的爆炸不属于化学爆炸。 |
9 | 下列()的爆炸不属于物理爆炸。 |
10 | 是指可燃的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范围和温度范围称为()。 |
11 | ()不是评定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
12 | 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3 | 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同,有()表面燃烧等。 |
14 | 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
15 | 蒸发燃烧是()的燃烧特点。 |
16 | 术材燃烧不属于()。 |
17 | 石蜡的燃烧不属于()。 |
18 | 液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
19 | ()的长时间燃烧不会发生“沸溢”。 |
20 | 天然气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等均不属于()。 |
21 | 下列燃烧产物中,() 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
22 | 下列燃烧产物中,(是完全燃烧产物。 |
23 | 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
24 | 通过烟雾的()等特征,消防人员可以大致判断燃烧物质的种类、火灾阶段、火势蔓延方向等。 |
25 | ()是火灾蔓延的主要方式。 |
26 | 火灾发生发展主要经历()阶段。 |
27 | 下列关于热辐射的说法,错误的是()。 |
28 | 关于热对流与通风口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9 | 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还有()三个途径。 |
30 | 防火的基本原理()。 |
31 | 灭火基本方法是()。 |
32 | 窒息法灭火其主要原理不属于下列表述的是()。 |
33 | 燃烧是()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
编号 | 题目名称 | 操作 |
---|---|---|
1 | 燃烧产物分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 |
2 | 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 | |
3 | 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低部位传递到温度较高部位的过程。 | |
4 | 热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 | |
5 | 固体、液体、气体物质都能把热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但不能吸收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能。 | |
6 | 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 | |
7 | 热对流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 |
8 | 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 |
9 | 热辐射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 |
10 | 使用防烟、排烟等强制对流设施,不能抑制烟气扩散。 | |
11 | 装在容器内的液体,由于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素引起体积迅速膨胀,导致容器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且在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的现象称为物理爆炸。 | |
12 | 冷却法就是采取措施将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 | |
13 | 窒息法就是消除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 |
14 | 隔离法就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开来,使可燃物失去火源后自行熄灭。 | |
15 | 化学抑制法是指通过干扰抑制游离基,中断燃烧的链反应。 | |
16 | 爆炸是失去控制的燃烧。 | |
17 | 灭火必须同时破坏燃烧的充分必要条件。 | |
18 | 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 |
19 | 消除和控制明火源是消除火源的防火措施。 | |
20 | 可燃气体或蒸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 |
21 | 对于一般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到其燃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 | |
22 |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 |
23 | 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 |
24 | 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 |
25 |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
26 | 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 |
27 | 烟气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毒害性、减光性和恐怖性。 | |
28 | 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 | |
29 |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 |
30 | 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 |
31 | 只要防止形成燃烧条件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就可达到防火的目的。 | |
32 | 只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 |
33 | 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 |
34 | 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 |
35 | 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快,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 |
36 | 闪点是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
37 | 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
38 |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 |
39 | 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 |
40 | 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 |
41 | 可燃物质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着火。 | |
42 |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 |
43 |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 |
44 | 可燃气体的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小,爆炸下限越高、爆炸上限越小,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 |
45 | 爆炸温度极限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 |
46 | 蒸气压非常小或者难于热分解的可燃固体,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有焰燃烧现象,称为表面燃烧。 | |
47 | 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发生火灾,由于燃烧消耗了氧,氧浓度降低,燃烧速度减慢,分解出的气体量减少,即可由阴燃转为有焰燃烧。 | |
48 | 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蒸发燃烧。 | |
49 | 动力燃烧是指燃烧性液体的蒸发、低闪点液雾预先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火源产生的燃烧。 | |
50 | 重质油品储罐的下部有水垫层时 发生火灾后可能会产生喷溅燃烧。 | |
51 | 可燃气体从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 | |
52 | 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燃烧之前混合,并形成可燃混合气体,被引火源点燃所引起的燃烧现象,称为预混燃烧。 |